博雅讲堂第七讲:重返海洋文明的时代,看深圳的另一面

1月7日,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作为特邀主持,与文史学者陈林、尹昌龙、胡野秋三位主讲人一同做客《博雅讲堂·第⑦讲》,围绕主题《新安1573:换个角度看深圳》进行分享交流。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几位学者详细解读深圳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必然性,带大家重新认识深圳这座城市。深圳博雅视频号、晶报APP等流量平台同步直播了此次讲座,观看直播累计人数近3.5万人次。

_MG_1419.jpg

陈林:视野的变化跟自身位置的变化有关

111.jpg

陈林提出,“从前中国的地图是横版地图,整个看起来是一只雄鸡,就是一个大陆的国家,这时候看深圳、香港,实际上是在西南边陲。但现在我们的地图叫竖版地图,当把海洋纳入我们国土的时候,再看香港和深圳所处的位置,就在我们整个中华海洋强国的地理中心,这种视野是不一样的。”

“一个国家的强盛,最后都有一个湾区作为标配。”这也证明了海洋意识与今天要推行的大湾区建设,包括发挥香港的作用、加强深港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说起海洋的历史,要从专门为海洋而设的县——新安县说起。

“1573年,为了经营海防与加强海上贸易,朝廷决定从东莞县的南部专门辟出一个县,叫新安县,县政府机构设在今天的南头古城。”陈林介绍,清廷坚壁清野的迁海令导致整个沿海百业凋敝,南头古城也逐渐衰落,最终,以英国为代表的两次鸦片战争决定了新安县的版图。“新安县一分为二,1/3割让和强租变成今天的香港,剩下的2/3还留在新安县,1914年又恢复宝安县,成为今天的深圳。所以深圳经济特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两个城市实际上就是当年的新安县。”陈林介绍道。

尹昌龙:深圳永远是中华海洋文明的见证

000.jpg

尹昌龙提出,在改革开放、大湾区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看待深圳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或将超越东京大湾区、纽约大湾区……人们开始从海洋文明、人类文明的高度重新谈论深圳。

“不是说中国没有海洋文明的因素,但是海洋文明在中华文明当中一直没有占据主流,它只是一个补充的、边缘的、附属的存在。”而对于未来,如果深圳在海洋科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文化教育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用力,将有不可估量的机会。

深圳曾有海洋文明存在的历史,它在中华文化中有属于自己的特殊价值。尹昌龙认为,“它永远是中华海洋文明的见证,证明中华海洋曾经有面朝大海的历史,尽管它不足以大到改变中华民族,但足以丰富民族,这一点弥足珍贵;我们现在继续向海洋进军,继续谈论海洋,发现海洋,然后创造海洋的一个新的时代。”

胡野秋:从开始建立,深圳就是向海而生

不少深圳人常以为,小渔村的蜕变就是这座城市的全部历史,但在胡野秋看来,深圳是一座被误读很深的城市。“从万历元年1573朝前推进,深圳其实是一座有着海洋文明,但欠缺海洋意识的城市。”

他谈到,深圳这片土地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大鹏咸头岭,听过这个地名的人可能远远不足30%,但它仍在历史上扮演关键角色,是海洋文明的见证。

大鹏咸头岭的发掘与考古,改写了历史课本里中华文明多源头的起源——有了“珠江流域”文明的加入。而咸头岭被发掘出来的渔具等物件,又进一步佐证了这片土地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我们与其说换个角度看深圳,不如说我们找回我们原来的初心,初心就是向海。”胡野秋说道。

999.jpg

对深圳海洋文化的形成与流动,三位文史学者陈林、尹昌龙、胡野秋呈现出自身与面向历史的思考。嘉宾之间展开的精彩对谈,为嘉宾与观众带来新的启发与意义。

909090.jpg


▲三位文史学者为博雅挥毫题字
陈林—“以博达雅”
尹昌龙—“笃学不倦 弦歌不绝”
胡野秋—“博雅互鉴”

 

(文:文企公司 陈晓薇 / 图 张玮)